5117文学>修真小说>汉当昌 > 第二章 客至
    审固(生卒年不详),司棣河内郡人,出身兵伍,自幼与杨俊交好,后成为佳士,又历任郡守。

    ——《三国志》

    “季才兄长,听闻你大病初愈,固前来探望!”门外床来了审固粗旷的声音,杨俊闻言,连忙起身,正准备出门迎接审固。哪知审固竟已先至,扶住季才;兄长大病初愈,还是坐下休息便是。

    “贤弟,不是在冀州嘛?怎么突然间回来了?”“此事说来话长,固本欲去冀州投效冀州刺史袁绍,哪知去了冀州之后才发现,四世三公的袁本初为人,志大而智小,色厉而胆薄,忌克而少威,兵多而分画不明,将骄而政令不一,宽而不断,好谋而少决;不断则无威,少决则失后事,今虽强,终不能成大业。”又听闻兄长重病垂危,是故拜别袁冀州,回来看望兄长。

    “多谢贤弟挂念,季才已无大碍”“若非年幼时,得蒙兄长照顾,固怕是已经死在这乱世之中了?”审固道。

    “不知,贤弟此次回来有何打算?”

    “固闻,曹兖州运筹演谋,鞭挞宇内,揽申、商之法术,该韩、白之奇策,官方授材,各因其器,矫情任算,不念旧恶,终能总御皇机,克成洪业者,惟其明略最优也。抑可谓非常之人,超世之杰矣。”

    杨俊闻言道: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。位居要津之人,倘若有决心与能力,是可以挽狂澜于既倒的;倘若没有决心,又没有能力,那么,只会把好的局面弄糟糕。大汉的大一统局面,维持了四百多年;种种机构已经磨损、腐蚀,不再管用。分的趋势,确已形成,外戚宦官之轮流把持中央,剥削地方,是病征,而不是病源。病的本身,差不多已到了无药可救的阶段。打外戚,除宦官,只是治标而已,治不了本。

    自和帝以后都是短命的人。寿命比较长的桓帝,死时才三十六岁。灵帝死时,三十二岁。顺帝,三十岁。和帝自己,二十七岁。其余的,两位少帝,与质帝、冲帝、殇帝,都只是一些小孩子而已。

    和、顺、桓、灵之所以短命,因为后宫的妃子太多。其他的小皇帝,有病死的,也有被毒死的,和、顺、桓、灵,留下了年轻的寡妇,以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。她们所能相信的,只能是自己的父亲(国丈),或哥哥、弟弟(国舅)。于是窦、邓、阎、何等几家外戚,便先后当权。

    在皇太后之下的小皇帝,倘若是亲生的,则问题比较简单;倘若是“抱来的”(由别支皇族过继而来的),那就每每发生小皇帝略为长大以后,就被宦官挑拨利用,以政变的方式推倒当权的国丈或国舅,使得大权落入宦官之手。

    中央的政治机构,由于不再有三权分工,一坏便全部都坏。地方官吏之推选孝廉,成为形式,真孝真廉的人竞争不过地方官吏的私人,地方官吏自己又每每都是宦官或外戚的私人。于是现任的及未来的官吏,从上到下,极大多数成为贪污分子。老百姓只能苟延残喘于如虎似狼的贪官污吏的统治之下。

    人民在赋税方面的负担,表面上比以前少,事实上比以前多。公开的负担少,暗中的负担多。所谓暗中的负担,和帝以后的当权之人,一方面连年打西羌、打匈奴,花钱太多;一方面又在生活上穷奢极侈,不懂得什么叫做量入为出,更不懂得什么叫做“平衡国家收支”。他们贪图铸钱的方便:用少数的铜,铸多量的钱。于是越铸越多。在顺帝的时候,中央政府一年的收入在数字上是六十万万,等于是西汉两百年所铸铜钱的总数之百分之二以上。

    其他的暗中负担,是官吏的种种摊派、勒索,包括老百姓不敢不送上去的贿赂。

    官吏的生活费与娱乐费,都是取之于老百姓的,却不替老百姓做事。水利的工程,让它荒废不修。黄河决口;别的河流也颇有泛滥的。大水之年以后,常常有大旱之年。水灾与旱灾,轮流地逼得老百姓没有日子过。天公又不作美。老天,不仅对人世间贪污横行与种种不合理的现象,视若无睹,而且助纣为虐,于水灾、旱灾以外,又加了地震、地陷、蝗虫、瘟疫。

    “观曹公明锐权略,神变不穷,兵折而意不衰,在危而听不惑,临事决机,举无遗悔,近古以来,未之有也。”只是曹公杀害授业恩师,恕季才难与贤弟同行。

    “见杨季才心意已决,审固也未在劝,起身道:天色已晚,固先告辞了,请兄长保重身体!